邵氏文化研讨网

搜索
查看: 64|回复: 0

犍为安乐窝的变迁

[复制链接]

2265

主题

2556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016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犍为安乐窝的变迁
罗家祥

    嘉庆《犍为县志》之《县治图》(局部),可见西门外的翠屏山和安乐窝(本图上为西)
     青山绿水之地,古来皆为世外高人、红尘中人所爱。在犍为县的西山(旧名“翠屏山、大定山”),有犍为县的一大名胜“安乐窝”,即“犍为八景”之一“圣泉漱玉”之所在,就是一个风水极佳之所,历史上曾经为儒家、释家、道家“三教”所用。今天则为医家所用,亦不逾“慈悲为怀”之传统。
     “安乐窝”位于今犍为县城玉津镇的城西翠屏山脚下,今属县中医医院(2017年之前为县医院所用多年)。其得名由来已久,与宋代迁居犍为的邵氏有关。
     自汉至北宋,这里一直是悄悄寂寂的。谁知从两宋之交,它竟然成为犍为文脉最深厚的地方,以至于三教汇医。
(一)儒家邵氏宅
     两宋之交,这里成为一代大儒邵伯温(《宋史》有传)隐居的地方,以“安乐窝”闻名于世。邵伯温(10571134年),字子文,洛阳人,大易学家邵雍之子。邵雍是“北宋五子”之一,有诗歌“一去二三里”,广为传播。
     其实,最早的“安乐窝”并不在犍为县,而是在洛阳,它是邵雍安贫乐道的陋居, 邵雍自得其乐,取名为“安乐窝”。邵雍一生都是布衣(唯一以布衣身份入祀孔庙者),但是凭着不凡的学识和人格魅力,得到了官宦人家(特别是保守派司马光等)和普通百姓的喜欢,故其曾经赋诗一首:
“家虽在城阙,萧瑟似山阿。
远去名利窟,自称‘安乐窝’。”
     其实,这里的“安乐窝”,根本就是儒家“安贫乐道,忧国忧民”的代名词。那时的邵雍,除了满腹的才华其实很穷,是在学生的帮助下才结婚,于45岁生下的邵伯温。
     “安乐窝”的确是个好名字,一直流传至今,今天的洛阳市洛龙区洛阳桥南仍然有个“安乐窝村”,已成一景。
     邵雍所处的北宋末期,内忧外患十分严重。他预见到天下将要大乱,常常说:“世行乱,蜀安,可避居。”临死,叫长子邵伯温避居于蜀。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69岁的邵伯温依照父亲之言,全家入蜀,故免于“靖康之难”,而且先后当了果州(今南充市)知州、成都府路提点刑狱(司法官,治在嘉州,俗称“西蜀宪”),并迁利州路转运副使。后来他不愿当官了,就卜在犍为县的子云山隐居,迅速迁西山。这个“西山”,就是今天犍为县城玉津镇西边的翠屏山(次子邵博号“邵西山”,即是因此)。
     在这里,邵伯温住宅依然沿用洛阳的旧名“安乐窝”。——这是他不忘故土、志在恢复,也是希望天下“安宁快乐”之意。为了区别于洛阳的“安乐窝”,人们就称之为“小安乐窝”。犍为的安乐窝风水极好,山泉潺潺,美景如画,所以后来这里成为赫赫有名的“犍为八景”之一的“圣泉漱玉”。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至咸丰元年(1851年)任犍为知县的杨炳锃在其《重修邵公祠记》里写道:“(邵伯温)晚卜于犍,知必有取于犍之山川风土,而后安于斯、乐于斯,恋恋不置也。”到此时,杨炳锃一入山门,就见到了“西蜀安乐窝”的门楣。
     邵伯温在这里隐居,除了编纂自己的作品如《邵氏闻见录》等,他还整理了父亲邵雍的遗著,包括《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等,这些中国哲学史上重要的图籍,很多都是在犍为县里完成并刊行的。绍兴四年(1134年)秋七月十五日,右奉直大夫致仕邵伯温卒于犍为县,年78岁。他去世后,葬于城南的黄花冲。
     后来,邵伯温的长子邵溥、次子邵博都先后在这里隐居并葬在犍为。这“三邵”的到来,给犍为的历史文化增添了极其厚重的一页。
(二)释家资圣寺
     南宋高宗末,邵氏或者在外当官,或者远走,邵氏宅就冷落了。于是舍为资圣寺。取名“资圣寺”的原因,是这里地有“圣泉”之故。
     清代,这里就是犍为八景之“圣泉漱玉”所在地,经常引来人们游玩、文会,留下了许多诗词歌赋和文章对联。到民国时,资圣寺里还有莲池石桥、资圣寺小园等建筑。
     资圣寺有时也容纳家贫之人,如明末城南清溪乡的陈天佑,家住学宫之右,贫而好学,在资圣寺读书,外貌魁梧、性格骨鲠,死于张献忠部下占犍为时。资圣寺经过1次初建,7次重修。
     晚清宣统二年(1910年),县经征员、贵阳人陈榘游此,看见荒凉的大殿里有铁佛,佛衣座上犹有“成化八年蒲江张太洪等发心造”等约200余字,于是划出一部分地方建铁佛寺,并写了《铁佛寺记》。
     抗战时期,犍为人民作出重大贡献与牺牲。为避空袭,县政府一度被迫搬迁安乐窝。
     资圣寺在历史上曾经多次修复,陆陆续续一直存在到了民国十九年(1930年),驻犍为24 军囤殖军25 团团长王麟生任意捣毁各庙神像、拍卖庙宇,其中毁资圣寺、清虚宫等,改作公园, 耗款不计其数。其后,王在“安乐窝”修成图书馆和弹子房。
月夜与友人登郭外诸山遂至资圣寺
程尚濂(犍为知县,永康人)
皓魄挂崚<山曾>,危崖许共登。
岚光迎蜡屐,露气满枯藤。
乱石萤千斛,高风雁一绳。
夜阑松子落,闲话到山僧。
(见《程尚濂诗集》卷11,嘉庆《犍为县志》作“月夜至资圣寺”,)

《安乐窝资圣寺清虚宫图》(据民国《犍为县志》,第二个黄区的字是“小安乐窝”。上面既有资圣寺,南边又有清虚宫和铁佛寺。但三者非同时存在。)
(三)儒家邵子祠
     明代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任犍为知县的卢凤仪于资圣寺之右,新修了“邵子祠”。卢凤仪,云南太和县,举人,因督木政有功,后升为户部主事。
     此时资圣寺与邵子祠并存于世。崇祯末,毁于兵祸。
     清朝乾隆八年(1743年),因资圣寺后旧有洞基,知县宋锦第一次重修邵子祠,并命僧人看守,酌情分一些常住田收租为补葺、祭祀之费。此时祭祀的只有邵博的牌位。
     第二次重修,是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由来犍为的邵氏后裔邵墩进行部分修理。邵墩原居四明(今浙江省宁波市),后来为了寻找寻祖,于乾隆五十一年之前来犍为寻访祖迹,并定居犍为教书。他访黄花冲,游翠屏山,观安乐窝,饮漱玉泉,不仅修复了邵氏墓地,并重修邵子祠,对物是人非的境况不禁唏嘘,于是写诗《谒子文公祠》(邵伯温字子文),又写了《重修安乐窝记》。他还慨然赋《游犍为翠屏山志感诗》,节云:
“圣泉沁心脾,岚翠粘衣屦。
名区得名人,岩谷乃成趣。
溯昔有宋时,先世曾此住。
窝仍‘安乐’名,疑有鬼神护。……”
     嘉庆二十年(1815年),知县王梦庚又一次重修邵子祠,添设邵伯温的牌位于中间,并增加了邵伯温长子邵溥、三子邵傅,邵伯温妹夫朱虚、妹邵花生等人的牌位合祀。
     到了民国六年(1917年)才把邵子祠的祭祀停了。至此,作为儒家胜迹的邵子祠淡出历史。
     安乐窝殿前曾经有对联,对邵氏迁犍建安乐窝有感慨:
     先生几时来,实可怜险者蚕丛,远离故里,悲乎万缕愁肠难结,听一听牧童吹笛,耳觉目心宽,驻马云封安乐地。
     登楼千里望,何处是赵家宫殿,破落家园,可叹八方争战未平,看一看凤岭梧荫,山环流水绕,前途雾锁洛阳城。
(四)道家清虚宫
     真武阁在大定山(翠屏山)巅,是清乾隆四十年(1775 年),知县张官五创议建阁,以龙池真武观内的铜铸真武像迁阁中,故名。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8年)夏,犍为在又变得荒凉的安乐窝开始新修清虚宫,到次年春竣工。清虚宫有3个门,其一有“空明洞天”4个字,一个写有“芥子须弥”4个字,还有一个便门。正殿,是张三丰的坐像,以弟子余十舍、沈线阳等配之。
      县人罗祥麟写了《新建清虚宫记》。清虚宫有一个石碑,板面呈矩形,长约180厘米,宽约70厘米,由罗祥麟(即罗建常)题写“清虚宫”3字,竖刻3个大字,2草1楷,书法精妙。
     1930年后,清虚宫仍然毁于团长王麟生之手。后来,随着时局的变化,安乐窝用途的变迁,《清虚宫》碑流落,竟然到米井街一户人家里当作阳沟的盖板!上世纪80年代冬末春初一个晴朗的下午,犍为教师进修学校语文高级老师黄德彰发现后,以一封短信致时任犍为县文化局局长税治文,请求相关部门收存此件文物。“清虚宫”石碑如今才得以伫立于犍为文庙的碑廊里。
     1944年8月,犍为县政府从地方预算中支出法币111万元,在安乐窝真武观地址建“忠烈祠”,以纪念抗战殉国忠魂,让人民悼念祭祀阵亡将士有个地方,历时2年多建成殿堂3个,四周配以花木园林,正殿大门前竖石牌坊一座,上书“忠烈祠”三字。
(五)医家为医院

       旧日医儒一家。作为一代大儒,邵伯温除了继承父亲的易学,精通儒学,还颇习医学。据明代李时珍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载“姜石(《唐本草》。)。【释名】<石羌>砺石(李)时珍曰:姜石以形名。或作礓砾,邵伯温云:‘天有至戾,地有至幽,石类得之则为礓砾是也。’俗作硗砺。”可见邵伯温对于医学有一定的贡献。
     只是,当年的邵伯温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当年隐居著书的“安乐窝”,竟然在近千年之后,成立真正救死扶伤的医院,先后被犍为县人民医院(县医院)和犍为县中医医院所用。
     1943年4月,犍为县卫生院在西门外的4间草房成立。1945年,迁安乐窝旧庙办医,后迁回城隍庙(今西街黄家超市)。解放后,又于1953年9月,由城内的城隍庙迁到安乐窝。自从县医院长期在此办医,这“安乐窝”更加成为老百姓口头的语言,一说“去安儿(乐)窝”,都知道是去看医生,而淡忘了其本来的意义。
     1995年3月7日,著名国学大师李源澄的堂弟、县政协委员李源善有感于“安乐窝”成为救死扶伤之地,写了一首《安乐窝》:
安乐窝
窝称安乐越千年,
名实相符始今天。
问暖嘘寒有“大士”,
扶伤救死有“华扁”。
安乐窝人添安乐,
“漱玉泉”变救命泉。
敢问当年邵夫子,
可曾安乐过一天?
     2017年12月,县医院整体由安乐窝迁城南的新院。

      犍为县中医医院(原名“犍为县中医院”)原位于解放街,在县医院搬走2年后,于2019年12月迁入安乐窝,继续作为医疗场所。经重新装修后,焕然一新,体现出来浓郁的中医特色,经过大家的奋斗,已经于2021年晋升为国家三级乙等中医医院。
    于是,“安乐窝”不仅恢复成为犍为县的一个著名风景名胜,而且成为人文荟萃之地,更成了“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普救含灵之苦”的救死扶伤的医院,优美的环境使得病人康复更快。目前正在筹划配合我县“城市之肺”项目,打造结合邵氏文化和中医药文化为一体的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天地间,人为贵。”儒家拯民以仁义、释家脱民以觉悟、道家安民以清净。三者皆以解脱百姓苦难为目的——最后,儒、释、道三教合一,汇为医家。大医精诚,济世救民;大同世界,普惠众生,斯所谓“安乐窝”之真谛也。
浙江衢州甘德堂

  • 以下附件需要回复 1 次可见,已回复 0
  • 1、微信图片_2025-07-06_075605_733.png 248KB 已下载 0 次
  • 2、图片1.png 805KB 已下载 0 次
  • 3、微信图片_2025-07-06_075611_228.png 253KB 已下载 0 次
  • 4、微信图片_2025-07-06_075615_564.png 346KB 已下载 0 次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上一篇:浙江余姚“邵庄”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邵氏文化研讨网  

GMT+8, 2025-7-12 14:58 , Processed in 0.061726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Designed by 999test.cn & 邵氏文化研讨网

© 2001-2013 Comsenz Inc.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