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文化研讨网

搜索
查看: 706|回复: 0

他山之石--清漾毛氏祖宅派字辈的“玄关”阴阳五行学

[复制链接]

2081

主题

2360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461
发表于 2018-5-25 09:33: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他山之石--清漾毛氏祖宅派字辈的“玄关”阴阳五行学
文/毛天哲      2010-01-13 02:31:05|  分类: 史海蹑踪
家谱中的字辈,也称行辈、行第、班辈、字派、班派、派语等,即用以表明同宗亲家族世系血缘秩序的命名序列。字辈的应用是中国姓氏文化的最富于民族特色的部分,因为它充分利用了汉字的构造方法,使之与取名的多项意义达到从内容至形式的完美结合。
据哲考究,字辈应该是渊源于西周宗法社会中的“昭穆”制度。周代王族诸侯把始祖以下的同族男子逐代先后相承地分为"昭"、"穆"两辈,这是周代宗法和后世家谱字辈不同的一点。试以周太王(古公父)为始祖,他的下一代是大伯、虞仲和王季,这是昭辈;王季既属昭辈,则王季的下一代文王就是穆辈。以后各代依此类推,文王的下一代是武王,又是昭辈;武王的下一代是成王,又是穆辈。由此可见周代贵族用"昭"、"穆"字样来区别父子两代。这种昭穆的分别,也体现在宗庙、墓冢和祭祀上,始祖居中,昭的位次在左,穆的位次在右。
"昭穆"制度的最关键一条是以谁为始祖而言,了解到这一点,就能理解《左传·僖公五年》所说的"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不过是说大伯、虞仲是大王的下一代,虢仲、虢叔是王季的下二代。自秦汉以来的学者一直将虢仲、虢叔误解为文王之弟,那是未能正确理解西周“昭穆”制度的实质。虢仲、虢叔应该是王季的庶孙,文王的从侄子。又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说:"鲁卫毛聃,文之昭也;邗晋应韩,武之穆也",亦应如此理解。鲁、卫、毛、聃是文王的儿子辈,邗、晋、应、韩是武王的孙子辈。西周初,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今山西翼城西),叔虞子始改称晋,是符合历史的。后世有人误解晋为周成王其弟始封,是抹杀了叔虞始封唐的史实,究其实质也还是未能理解西周“昭穆”制度引发的误读。
“昭穆”制度在家族文化中的具体体现就是字辈。字辈代表着每一个家族子孙的辈序排行,谓之“辈分”。凭着这个“字辈”,同一家族的子孙,哪怕迁徙再远,分离再久,也可以确认是否出自同一血脉的族人,并凭此以辈序相互称谓。因为年代久远,隔了几代,同姓族人相见不相识,所以就首先对堂号,其次便是对辈序。不但可以确定是否同宗,而且可以确定长幼辈序。因而,很多支派,虽然没有成文谱牒,但字辈却是世代相传的,即使是不识字的人,对族中昭穆也能琅琅上口;对自己属于哪一辈、"字辈"是什么,更没齿不忘。
作为一种世系符号,字辈的出现要远远晚于姓名。古无字派之说,最正式的字辈大概是起源于宋朝。宋太祖赵匡胤在"玄牒大训"中提出:赵氏族属虽众多,但多数居他邦,导致疏远,"因无统序,昭穆难分,纵然相遇,亦若途人"。于是,在乾德二年(964)下诏,除去已早逝无嗣的兄曹王匡济、弟岐王匡赞之外,余下的自己与晋王光义、魏王光美三核,分为三支派,各立14字,以别源流,以序昭穆,以达到"朕族无亲疏,世世为缌麻"的目的。方法是后代取派中一字,另外再随便选取一字成为双字名。太祖赵匡胤派的14字为:"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盂、由、宜、学";太宗赵光义派的14宇为:"元、允,宗、仲、士、不善、汝、崇、必、良、友、季、同";魏王赵光美派的14字为:"德、承、克、叔、之、公彦、夫、时、若、嗣、古、光、登"。
按说皇家的提倡,必然会给社会带来示范作用,宋代各家族使用字辈的理应很多,然限于目力所及,不敢妄言。元代的情况也不清楚,但字辈的影响必然存在。到了明代,字辈的使用进入了相对成熟、相对规范的时期。以孔孟两家族谱系看,正式订出行辈是在明朝。据湖南平江毛氏八修族谱"派说"载:"自明太祖廿八年以东宫诸王子姓繁盛名多重复,因拟二十字,以上一字定一世为首,下一字临时拟定,诏天下皆然,此派之制所由仿乎。以五字为句,五世五服,以名起义也。"这段珍贵的谱牒记录为我们揭示了家谱字辈在民间的流行当归结于明太祖诏告天下以此为制的缘故。
考察《清漾毛氏族谱》,自北宋龙图待制毛渐元丰6年(1083)初纂之后,分别于明洪武二年(1369)、明永乐廿一年(1423)、明宣德十年(1435)、明成化五年(1469)、明万历五年(1577)、明万历三十四年、崇祯十五年(1642)、清乾隆年间、清同治8年(1869)、民国25年(1936)重修过。故可推知,清漾毛氏祖宅派字辈的拟定大致也是在明初二修或者是明永乐廿一年(1423)三修族谱之时。从一些毛氏族网友贴出的文章中可知,从毛宝孙35世起,清漾祖宅派字辈派语为:"恂宣庸桓奎,祥曾起忻瑞,椿辉培锡渥、和耿均钦濬、本熙基鉴永、标烈垂锦浙、树光报衢江"。(资料引于网上)
元初,实行民族压迫政策,依据不同民族将民众的社会地位划分为四等人:蒙古族在各等人中名列第一等,是元朝的“国姓”,社会政治地位最优越;色目人继蒙古人之后名列第二等,主要指西域人,如钦察、唐兀、畏兀儿、回回等;汉人被认为第三等,主要是指淮河以北原金朝境内的汉、契丹、女真等族以及较早被蒙古征服的云南、四川两省人,东北的高丽人也是汉人;第四等为南人也叫蛮人,指最后被元朝征服的原南宋境内各族人,也泛指淮河以南的大多数民众。规定这四等人在做官,打官司、科举诸方面有一系列不平等的待遇。且在法律中特别规定,第三等人与第四等人不准有姓名,只能在出生那天按日期胡乱扯两个数字充当名字,或者以父母年龄之和拼凑,如夫23岁,妻22岁,那么23与22相加和为45,那么子女的名字可以称为四五,或者五九等。如朱元璋原名朱重八,或者朱八八,朱父名为朱四五。据此也可蠡测清漾毛氏祖宅派自毛宝孙35世起大致已生活于明代初年。
仔细研读清漾毛氏祖宅派字辈派语,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玄关”。那就是,自“椿辉培锡渥"句起,每个字辈的采用均暗合着"五行相生,循环无穷"的中国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这五种物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如:
五行相生:金生水生木生火生土生金;
五行相克:金克木克土克水克火克金;
以五行阴阳学说理念命名家谱字辈,实在是太妙也。清漾毛氏祖宅派字辈就是用木、火、土、金、水爲旁起字的。寓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又生火而生生不息。如“椿辉培锡渥"句,暗含"椿(木)生辉(火)生培(土)生锡(金)生渥(水)",渥(水)又生和(木)。又接"和(木)生耿(火)生均(土)生钦(金)生濬(水)",其后几句同理。或有人认为"熙、烈"二字非属火偏旁。其实其字义还是属"火",熟悉古汉语的当知道"四点水"偏旁在下是篝火的简化。
值得指出的是,网友贴出的"本熙基鉴永"之句似乎最后一字有误,当为水偏旁"泳"字。最后一句"树光报衢江"似乎和前四句格格不入,哲推测应该是近代族人修谱时补上的字派。可惜的是修订此字派的人未能懂得先祖拟定字派中的“玄关”,以至于另起炉灶自成了一路。
阴阳五行学说不仅包含西方的唯物辩证法,而且较之高出一筹。阴阳五行学说具有六大要义,即阴阳的共存、对立、互根、消长、平衡和转化。西方的唯物辩证法不讲互根性和平衡性。然而,互根与平衡是和谐的基础,因此,阴阳五行学说实际上是一种和谐化的辩证法。清漾毛氏祖宅派字辈中的“玄关”显示了毛氏先祖们的智慧和狡黠,哲与之心有戚戚矣,故为之成文以显扬后世。
无独有偶,明代福建籍学者吴海在其为《吴氏世谱》所作凡例中,明确规定:"子孙名次,从水木火土金,行为一世,五行相生,循环无穷……男阳女阴,世次易考。每世从一起数,则不相紊。"其拟就的字辈亦是"五行相生",与清漾毛氏族谱中的字派命名法竟然是不谋而合。
无论是吴海还是清漾毛氏族先祖,他们的字辈以"五行相生"的命名法可能渊源自明皇室,所不同的是明皇室是以"五行"做偏旁的字来为子孙命名,而不是字辈。据记载,明太祖朱元璋考虑随着子孙繁衍,可能会名字重复,于是亲自为子孙们制定了取名命字的原则和方法。他为24个儿子的后代世系,各拟定了20个字,每个字为一世。几子孙初生,由宗人府依据世次顺序取双名,双名中的前一个字即太祖所取,后个字则必须是一个以五行做偏旁的字,五行则以“火、土、金、水、木”为顺序,如“火”为朱元璋孙子辈命名所用偏旁。在朱元璋为24房子孙所取派语中,长房东宫懿文太子朱标的后裔世系派字是:“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第四房燕王府也即后来成为明朝帝系的朱棣后裔世系派字是:“高瞻祁见(礻+右),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促,简靖迪先猷。”如建文帝朱允(火文),即是朱元璋长房“允”字辈,“火”行。又如最后一个皇帝崇祯朱由检,即第四房第十代,属“由”字辈,“木”行。
有意思的是,朱元璋的"子孙名字"采用五行命名是以"火"始,清漾毛氏族的"字辈"五行命名法是以"木"始,而明代福建籍学者吴海为其家族拟定的"字辈"五行命名法是以"水"始的,这其中有什么深意,哲就不得其解了。
说到这里,哲不得不提及到自己的一点家事。之所以哲得以有幸识出清漾毛氏祖宅派字辈中的这点“玄关”,主要是因为在研究自己的先祖溯源时,遇到了一个谜团未解。家族资料的匮乏让我抓狂,造成我先祖资料的匮乏有很多原因,我想其中有那么重要两条:一是因为我家族不是本地人。据说太太公他是一个人挑货郎担来到了这个村上的,后来就定居了下来,在此娶妻生子繁衍开来;以至于不像是其他姓氏家族那样聚村而居,可以有其他间接的资料得到佐存。二是祖上惟一流传有的一套家谱,解放后在文革期间被烧毁了,以至于我们这家族到底从何地迁徙而来都不大清楚了。
我家族的始迁祖就是我的太太公。他的名字家族里的人也说不上来,可能古人很少直呼其名的缘故。就是村上最老的老人也说不清个大概。但我从流传下来的一些旧家具箩筐上推测可能是叫毛恒美,有个食盒上写有“民国五年,恒美椿记”字样,在我小时候家里的一个盛米的木桶上也有“恒美”两字。
但又有家族老辈人说是可能叫"椿"的,"恒美"也可能是店号,哲很是怀疑"椿"字是否是辈分呢?在网上游览资料时获知了清漾毛氏祖宅派字辈派悟,在毛宝孙46世确有辈分为"椿"的,况且哲的俗名中间字也叫"耿",从"椿辉培锡渥、和耿均钦濬"字辈派系看,哲与"椿"字辈仅仅跳过两代。吾父亲的几个叔伯兄弟名字中间字都是"忠"、而我爷爷的几个兄弟名字中间字都是"伯",因为中间字都一样,大家多认为那是字辈。然据我考据清漾毛氏族中人的字辈均不是镶嵌于俗名中间的,如毛永国公,他是熙字辈。
哲于是怀疑是不是做教师的母亲不懂什么字辈的说法,因为看到过那本被烧毁的族谱而为我们取了中间字名呢,或许是她觉得"渥、和"两字作为名字的第二个字不雅或不够响亮而取"耿"呢。问及母亲,知非也。她说你们兄弟仨中间的字辈取名为"耿"字是因为她觉得这个字够响亮,也不大会和人家重名了。又说咱家姓毛,"毛家兄弟仨,名叫东方红"暗喻与毛泽东有关。她说没看到过那本家谱,你父亲也是小时候看到过。因父亲参军在外,复员后也是在外工作,等到她和父亲结婚后回老家的时候家谱就已经没了。
看来我们兄弟仨的字辈"耿"字非出自族谱是肯定的了,那么和清漾毛氏祖宅派是否有关联也就难说了,这样一来连太太公是叫"恒美",还是叫"椿"也无法确定了。但由此而用心钻研发现了清漾毛氏祖宅派字辈中的这点“玄关”,也算是幸事,是以记。
共和国六十年乙丑冬十月十一
毛家小子天哲识于浙江金华




上一篇:当代中国家谱馆调研记
下一篇:新时代,应该怎样修家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邵氏文化研讨网  

GMT+8, 2024-5-14 12:22 , Processed in 0.05929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Designed by 999test.cn & 邵氏文化研讨网

© 2001-2013 Comsenz Inc.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