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邵氏文化研讨网

搜索
查看: 1116|回复: 7

安乐窝谱同安谱对接邵子厚世系问答

  [复制链接]

2010

主题

2290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177
发表于 2018-11-6 07:51: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安乐窝谱中的邵子厚对接问
邵长超: 安乐窝1896年六修谱(丙申年修,邵泽西捐赠)中没载子厚。时隔45年,民国辛巳(1941)年七修谱不以六修为蓝本而无中生有的增加了子厚等数代,把忠公由六世推为雍公十世、平均17年生一世的错误。而同安2011年修谱时转载了安乐窝七修谱的错误世系,而子厚在安乐窝一修至六修谱中始终没出现,称子厚为邵雍曾孙是缺乏证据的。

       安乐窝七修《邵氏家谱》在未加任何说明的情况下,不以六修为蓝本『增加溥生子厚,子厚生于缵,于缵生昭明,昭明生湻(字君协),湻生邰,邰生友谅,友谅生忠(1193)年』。把忠公由雍公六世推至十世,其平均代距由三十二年缩短为(伯温公1056年至忠公生1193年时隔137年),平均17年一世的错误。17年一世!17年一世!连续8代人17年生一世可能吗???   



   厦门《同安邵氏宗谱》矛盾较多
福建厦门《同安邵氏宗谱》,二零一一年续修,主修人邵家烹,该谱概述(30页)称:『同安邵氏,据近年来的研究,是西周太保召公奭、秦东陵侯邵平和北宋易学大师邵雍后裔。雍公之曾孙子厚公于南宋初移居泉州晋江县仁和里邵厝村,《晋江县志》和邵厝宗谱记载,子厚公登乾道八年(1172)壬辰科进士……,子厚十一世孙时通公(讳亨)……,卜居于山之东麓橄榄岭……,为同安邵氏始迁祖,时在一三五零年前后』。
该谱(66页)注载『子厚登进士第时年五十七岁(长孙已十四岁,夫人白氏),据此推算,子厚应生于一一一六年,即宋徽宗政和六年;宋室南渡时年仅十一岁,如何迁居晋江有待考证。子厚祠、墓及登进士时建的「福莲寺」均在邵厝,根据「文献记载,文物、民间传说互证」一致的原则,确为晋江邵厝人。福州等地族谱列子厚为「楚苌公后裔」,是没有根据的』。
综合以上,分析如下:
一、列子厚为雍公之曾孙,其生年是人为推断。雍公生于一零一一年,四十五岁婚配,四十六岁生伯温于一零五七年,伯温之子溥约生于一零八三年,该谱载子厚生于一一一六年,与溥相差三十三岁,修谱人推得比较合理,但宋室南渡为一一二六年,溥约四十四岁,子厚年仅十一岁,何能成为邵厝始迁祖?
二、列子厚为雍公之曾孙,与洛阳二至六修《邵氏家谱》世次名讳不符。洛阳二修至六修,列雍公为一世,伯温、仲良为二世,溥、博为三世,宏渊为四世,泽、淳为五世,忠为六世,亚一至亚六为七世。而同安谱(67页)列雍公为一世,伯温为二世,溥、博为三世,子厚为四世,启盛为五世,致政为六世,惠龙为七世,直至十一世时通,均与洛阳六修世系名讳不同。
三、子厚至十一世时通,时通至二十五世两繁衍阶段平均代距差异较大。该谱(66页)推子厚生于一一一六年,不赞同台湾宗亲邵培坪先生推算之『八十岁登第』(即生于1093年)之观点。推子厚十一世时通迁同安(30页)约在一三五零年。谱载时通次子孔道生于一三三九年,可推时通约生于一三一零年,约四十岁迁同安。子厚生年至时通生年时距约一百九十四年,平均代距约为十九点四年。而时通为同安一世至二零一一年续修,繁衍至二十五世,时距约七百年,平均代距为二十九点二年。两个阶段代距差异之大,说明子厚至时通世系记载不准。
四、同安谱旧序已涉及先祖始迁地与始迁时。该谱旧序(23至25页)可以看出同安邵氏创修族谱于明正统三年(1508),五篇旧序分别由吴蕴、王纲、邵聪、邵龙所撰,字里行间均没有雍公、伯温公、溥公之信息。时通五世孙邵聪在旧序(三)指出『邵氏出自光州固始县,五代间始祖从王审知入闽,居三山,迁居于晋邑马坪。值元末世乱,高祖讳亨……择居吾邑西山下。同安之有邵自此始。然自高祖以上,世次名实俱不详者,谱牒之失也』。
综其以上四项,该谱将同安邵氏列为雍公之后,是同安邵氏近年来研究认定的(30页),但从世系名讳、代距、始迁地、始迁时等,矛盾较多,没有充分证据说明同安邵氏是雍公之后裔。



        图一:安乐窝民国辛巳(1941)年七修谱          图二:安乐窝1896年六修谱





  • 以下附件需要回复 1 次可见,已回复 0
  • 1、微信图片_20181108114659.jpg 106KB 已下载 0 次
  • 2、微信图片_20181108114655.jpg 91KB 已下载 0 次
  • 3、微信图片_20181106073613.jpg 106KB 已下载 0 次
  • 4、微信图片_20181106073223.jpg 117KB 已下载 0 次
  • 5、微信图片_20181106073228.jpg 91KB 已下载 0 次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下一篇:新长宁东和邵氏谱怎么对接了邵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10

主题

2290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177
 楼主| 发表于 2018-11-6 07:55:53 | 显示全部楼层
邵太松:这是清朝的同安老宗谱。清雍正元年(1723年)始编的《温陵邵氏家谱》的原件。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10

主题

2290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177
 楼主| 发表于 2018-11-6 07:57:11 | 显示全部楼层
邵宜勇:世上还有一套安乐窝七修家谱《邵子家谱》,修于 民国二十九年即1940年,有十一卷。邵培喜:安乐窝七修谱共有两个版本,其中另一个版本存世不多,一直未公布于世,不知什么原因。
邵永庆:1896洛阳六修,不同于1888邵友濂续修姚谱时直录的“洛阳统修世系”,改动依据不知为何,目前无解。目前在传承详细的溥博公世系族谱中,溥博公儿子中有兵部官员,但名字对不上,也未找到和宏渊的关系。
邵东文:@绍兴邵永庆(博客syqljm) 读一下贞五公、淑芳公、炼公的文章就知道六修谱的依据了。邵永庆:仔细比对,姚谱所有谱序中有很多相互矛盾,其中贞五公等含宏渊的世系,并未被族内认可或有争议。



邵家烹:【雍正元年晋江老谱首页露面】十多年来我们为续谱联谊,多次到晋江邵厝村寻根,但只看到老谱的抄件(不完整),没有看到过邵天赐老人保管的清雍正元年(1723年)始编的《温陵邵氏家谱》的原件。前年底(2016年11月初)我和台湾宗亲会总干事邵铭祥,陪温州宗亲会邵太松会长到访邵厝村,耆老邵天赐罕見地拿出清雍正元年始修的老谱原件。太松认真翻阅并照下了首頁及以后约十多页!为了回答枣庄山寨关于“子厚非洛系”的质疑和攻击,太松把他拍下的此古谱原件首页照片传到群里,据说这几位“勇士”立即哑了!——为什么?因首页在“一世祖子厚”的头上赫然注明“溥公之子”,其名下则明确标注“肇基始祖,系河南洛阳出祖”(見照片)!——这样一来,多年来存疑的“子厚是否洛系,是否雍公曾孙”的问题,因这一权威老谱原件的出现,可以迎刄而解了!——
     还有一个生年问题,此谱首页子厚名下注”生  政和  年乙未  1115年”,其中“政和”与“1115年”系硬笔添注,因雍正时尚无公元纪年,而“政和”则显然是按乙未的干支时段查出相近的帝王年号,填入原文空格的。其余所有名讳及标注,含”生       年乙未     ”则均为毛笔书写的原稿。
        因邵厝世传他“57岁登进士”,究竟是虚岁或实岁?如57是实岁,则1172—57=1115年,与此谱首页写的“生政和乙未”(1115年)相符。如57为虚岁,则实岁为56岁,其生年为1172—56=1116年,与常州谱记载及我十年前按实岁推算的1116年,即宋徽宗政和六年丙申相符。——反正只差一年,属于按虚岁或按实岁计算造成的差异,无关大局了。
——传去雍正元年(1723年)始编的《温陵邵氏家谱》原件首页影印件,供各地宗亲明鉴。(2018年11月5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10

主题

2290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177
 楼主| 发表于 2018-11-8 11:5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安乐窝七修谱中子厚生子一于缵,同安谱子厚生子一啟盛,请修谱“专家”给解释下是什么问题?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10

主题

2290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177
 楼主| 发表于 2018-11-8 11:58:40 | 显示全部楼层
【子厚生年及同安邵氏源流——答枣庄某枪手的“质疑”】  邵家烹
      近日枣庄山寨某枪手以“编委会” 名义,发了一篇质疑续修《同安邵氏宗谱》“疑点”的微文。拜读后,感到还是老调重弹。谨再次回答如下。
一、关于邵子厚生年 的真伪
《宋登科记考》 、明《八闽通志》及历代《泉州府志》、《晋江县志》均一致记载邵子厚登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壬辰科进士时,是泉州晋江县人。晋江邵厝村世传《温陵邵氏家乘》记载邵子厚为“一世祖,登乾道八年壬辰科进士”;该村还世代相传,“子厚祖”登进士时57虚岁(56周岁),则1172—56=1116,即子厚生于公元1116年(宋徽宗政和六年丙申)。十年前,同安续谱时这个文献加传说的推算只当是推论,未下定论。但近年常州邵氏宗亲到南京大学图书舘查到館藏的《毘陵邵氏家乘》,其中记载南宋乾道八年进士邵子厚(同科不可能有两位同名同姓同年生的进士),是宋徽宗政和六年生,即公元1116年!——这难道是偶然的巧合吗?常州(古称毘陵)宗亲的调查结果与晋江、同安宗亲的十年前的调查与推算,是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分别进行的,并未互相通气,统一口径,而结论居然高度吻合!枣庄山寨的砖家、枪手们,能按你们的愿望否定吗?你们可以质疑晋江邵厝村的民间传说可能有误,但是你们能篡改或质疑南大图书舘舘藏古谱的记载吗?何况子厚的墓葬(文革才毁)、祠堂及登第时回乡建的“福莲宫”(晋江市级文物)都在邵厝村。国学大师王国维主张,如果文献记载、民间传说与文物证明三者一致,则某一历史事实基本可以肯定。故邵子厚登第时为晋江县人,出生于公元1116年,就是文献(毘陵邵氏古谱、福建省志、府志、县志、家谱)文物与民间传说三者共同证明了的历史事实,绝不是枣庄枪手们凭遥感可以轻易否定的。
二、谁规定邵子厚到晋江成为邵氏始迁祖,只能在宋室南渡的公元1126—1127年?晚几年就不行?
按上述记载与推算相吻合的邵子厚生年 为1116年,则到宋室南渡的建炎二年(1127年),子厚才11周岁,此时尚属幼年,理应在长辈身边(或隨“扈高宗入杭”的父亲邵溥身边,或隨祖父伯温入川避难,尚可研究)。枣庄枪手之文断定11岁的子厚不可能在此年当晋江邵氏的始迁祖,这是没错的;但谁规定只有与宋室南渡同一年,他才能“始迁”晋江,过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即子厚21、31、41岁...时,就不能“始迁”了?——可见栆庄的枪手此处是如鲁迅所讲,先给论敌加个并不存在的错误论断,然后加以批驳否定,自以为获胜了,其实是自欺欺人!晋江与同安的新谱老谱,哪处写子厚11岁(或1127年)始迁晋江呢?!难道晋江邵厝是你们开的店?过了这个村,就没了这座店了?
三、 以“平均代距”作为唯一标尺,判定各地宗谱记载世系的对与错,纯属胶柱鼓瑟,愚昧无知,荒唐可笑。人类繁衍绝不可能像建筑设计,先定下3米或5米高一层,然后按一个模式设计施工。某代人在几岁生子,几岁生孙,带有极大的偶然性。“平均代距”只能观察某宗族某时段繁衍速度的概略情况,绝不能以此作为确定某人在某年生子生孙的依据!如洛阳族系,雍公勤学晚婚,45岁才生子伯温,“代距”就是45年!而伯温生于1056年,其孙即子厚生于1116年,相差60岁,代距30年。30年代距比45年代距相差15年,浮动占33%!难道能因为这么大的代距之差,就断定洛谱关于雍公到子厚这四代人的记载有诈?或者能按所谓“平均代距”法,强迫已死近千年的伯温提前15年出生,否则就让伯温作为雍公“半子半孙”的1.5代后裔?或者在雍与伯温之间再“插入”一代?——再按晋江邵厝的民间传说,子厚57岁登第时,其孙致政已14岁,则致政生于1158年子厚42岁时,代距只有21年!——这个21年的代距,与雍公到伯温的代距45年,伯温到子厚的代距30年,分别浮动53.3%与30%。而子厚到孙子致政的代距21年,与子厚到11世孙、同安始迁祖时通的代距20年左右,倒是非常接近!迁同安600多年后,繁衍快的与慢的家族相差6—8代,“平均代距”也增大到28年左右,但这一差别比起洛谱1—4代的代距浮动幅度,仍然小得多!既然不能因后者代距浮动超过30%以上,就怀疑洛谱前四代的准确性,那么凭什么怀疑同安500年老谱一代代真人真名传承下来的世系的准确性呢?!——枣庄山寨依”平均代距”法的需要,伪造了许多无名无字的人进入各地被“统”的谱,所以动辄以“平均代距”的“绝对标准”,怀疑、污蔑不同意他们造假的各地宗亲的谱“世代有错”,真是“假作真时真亦假”了!
四、关于同安邵氏的源流。因五代时王审知由光州固始县带28姓氏200多人入闽,先居同安北山,后发展到泉州、福州,建立“闽国” ,制定了一些优惠光州乡党的政策。中原先后迁闽的各姓大多为逃战乱,族谱丢失,几十上百年后修谱,较多姓氏攀附王审知的“光州固始”说,以谋利益,在各姓谱序阐述“源流”时多犯“闽祖皆光州”之错,同安始修于明正德三年(1508年′)的《邵氏宗谱》的五篇序跋皆未能免俗。但明代同安金门籍学者洪受撰写《光州固始辨》,开门见山曰“夫闽祖光州,相传之谬也!盖亦有之,而末必其尽然也!”此文廓清了福建几百年来的错误传说,拨乱返正,正本清源,坚持应以始迁祖的真实籍贯撰写姓氏源流;明代以后历代《同安县志》均收录此文于“艺文志”,以供各姓修谱时的指导,防止重蹈复辙(此文可刊后供阅读)。对于同安邵氏来说,最有力的否定“源自光州”的证据,就是王审知从光州固始县带到福建的28姓氏中,根本没有邵氏!续谱中我们多方请教地方史专家学者,他们一致认为五代时隨王审知入闽者确无邵氏;老谱记载同安邵氏由晋江迁来,而晋江邵氏一世祖邵子厚,是公元925年王审死于福州之后,又过191年才出生的,他根本不可能隨已死近200年的王审知由光州进入晋江或同安!这些都已被近年福建历史界及地方志、谱牒学的专家弄清楚多年了。续修《同安邵氏宗谱》时,为尊重旧谱的严肃性,对“源自光州固始”说的大错,原文照抄,以注解的形式加以纠正,并引用纠正的依据,即地方志研究的新成果,并在“谱例”和“前言”第一点“同安邵氏的源流”中作了十分明确的纠正与说明。遗憾的是,枣庄的砖家枪手们连一点点细看的耐心都没有,就急急忙忙抓起几百年前就被纠正的旧谱“源自光州固始说”,来否定同安续谱依据的全新的研究成果!不知这些人是讲科学,还是太愚昧?是前进还是倒退?是尊重历史科学,还是搞“党同伐异”?!
五、至于邵子厚的族系,目前查遍全国邵氏族谱,除了他是雍公曾孙,伯温长孙,邵溥之子外,似乎还找不出他的不同族系出处。如果栆庄山寨的砖家鞋者们能推翻这一定论,证明晋江邵子厚确实不是洛阳雍公族系,则我们晋江、同安、台湾三重的子厚后代邵氏 ,一定会学习邵晨宗长(航天部火箭研究院高工)的榜样,把错接到洛阳族系的《河南南召邵氏宗谱》改接到确有实据的祖宗上去!因为求真务实才是真理,是否是雍公子孙,似乎没有某些人想象的那么紧要!枣庄山寨企图垄断“洛阳(雍公)族系”的审批权与授予权,顺我者,封你为洛系;逆我者,开除出洛系,甚至开除出邵氏!——此种一手遮天,倒行逆施,是絕不会得逞的!
 《同安邵氏宗谱编纂委员会》
         2018.10.8日   厦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10

主题

2290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177
 楼主| 发表于 2018-11-8 12:02: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驳枣庄山寨的篡改与诬蔑】
1、晋江老谱从一世祖子厚到11世的一支时通迁同安,此段世系是清雍正元年(1723年)晋江修的老谱《温陵邵氏家乘》的完整记载,而不属于十年前续修的同安世系之内。晋江与同安邵氏世系依据的都不是枣庄山寨的“平均代距”法,而是自南宋至元末(晋江),直至近现代(同安),一代代通过谱牒,准确记载的每代祖妣生卒的年、月、日、时,严格审核才写入列祖牌位,进入邵氏宗祠奉祀的。晋江一至十一世平均约20年一代,也符合历代法定16岁左右结婚的社情,完全可认为”既存在,即合理”! 迁居同安六七百年后的邵氏裔孙,修谱追根溯源时,应该、也只能照抄这些权威的原始记录,这正是中华民族“尊祖敬宗,慎终追远”的优良传统与唯一科学、明智之举!难道只能用所谓“平均代距”法的谬论,来篡改祖先的生卒肘间与世代,去入你们胡编乱造的伪《统谱》吗?!况且,这是照抄六百至八百多年前的历史档案,怎么变成当代主编的“创作”?主编仅因抄录这段世系就成了你们封的“砖家”了?!退一万步讲,即使某段世系中确有错误,也只能凭当地考古发现(例如墓志)来校正,岂能只凭千里之外的你们,依想像、假定的所谓“错误”来侮辱先祖,強求我们的祖先钻进你们“平均代距”的“套”?还要以此株连尊重历史,反对你们胡搞的现代人?——除了骗子与疯子,谁还会这样荒诞无稽,厚颜无耻,丧心病狂呢?!
2、至于枣庄山寨编造同安谱称“子厚11岁出任晋江始迁祖”的真相,本人已将同安续谱30页第6—7行的照片发到各群,与邵泽东奉命用我们的赠谱,′篡改此段原文的伪作对比,明显是这伙骗子把原文记载子厚登第的1172年,刻意偷改为宋室南渡、子厚11岁的1127年,以这种“下三烂”手法,伪造了“子厚11岁当始迁祖”的谬论,明目张胆栽脏给本无错误的同安谱及其主编!这就是事实真相!现在这一丑闻已昭然若揭,全国邵氏皆知了。牠们以为,这种禽兽行为,可蒙蔽視听,进而抹黑、搞臭论敌,其实只能更加暴露这群文痞流氓造谣生事,颠倒黑白的丑恶本质!鲁迅先生几十年前就揭露过这种“先歪曲论敌观点为谬论,再加以驳倒,就以为大获全胜,可以搬师回朝了!(大意)”的流氓文化。拿鲁迅的这面照妖镜,来照照以经济罪犯为首的枣庄山寨的文痞流氓,个个原形毕露,丑态百出!——套用傅斯年先生“祖传的流寇”的名言,可称这伙山寨的干将们为“祖传的文痞加流氓”,啸聚枣庄山寨的文化匪盗!
3、子厚的生年,晋江与同安据文献(1172年登进士)和民间传说(当年57虚岁),推导出他生于1116年;而后多年,常州宗亲复印南京大学藏本《毘陵邵氏家乘》,记载子厚生年也是1116年,登第也是1172年。两者高度吻合,难道仅仅是偶然巧合?!——国学大师王国维提出,某一历史人物与事件,遇有争议,如果“文献记载、文物证明与民间传说三者一致,就可以肯定”的定理,则子厚墓葬、宗祠寺庙与传说均在晋江邵厝村,其出生与登第之年,均非”未知”,也非孤证,而是可以肯定。我已多次公布这两条互相证实的信息;但某些人熟视无睹,还有人故意扯上洛阳几修谱的错误,胡说子厚“生年错误”,而且是“错自转抄洛阳几修谱”,完全是凭空捏造,一派胡言!直至十多年前,晋江、同安两地两谱与洛阳及洛谱都是互相独立,没有联系的,怎么受影响?晋江谱以子厚为一世,未记记生年。他生于1116年,是十年前我去晋江邵厝寻根时,根据登第1172年减去传说56周岁推算出来的。还有常州谱的相同记载,皆与洛阳几修谱毫无关系!但枣庄文痞肆意否定这些新的可靠证据,硬说子厚”生年未知”,还扬言要按30年一代把子厚生年提前到1011年前后,让他当“邵雍的兄弟”!真是丧心病狂,叛宗背祖!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把枣庄山寨狂人们的直系祖先,都任意提前几百上千年,与太太太爷为兄弟,文痞们以为如何?!
还有个别本家,或许为讨好枣庄山寨,报答知遇之恩,一再“假设”子厚不是雍公曾孙,同名同姓同年登进士的邵子厚也”不是同一人”,以此为山寨提供诬蔑晋江与同安“攀附洛系”提供“炮弹”!——但据浙江各地众多邵氏谱序,均称“雍孙溥、博扈高宗入杭,定居于浙“,而”子厚为雍公曾孙、伯温之孙”,而不同记载一例也未发现!难道这些相同记载,也都受了洛阳几修谱的“错误影响”?请问枣庄山寨的文痞们,你们能凭史料提出邵子厚不是雍公曾孙,而是别人之孙的确凿证据吗?!没有证据,你们还有什么招数,还上窜下跳什么呢? !(2018-1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10

主题

2290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177
 楼主| 发表于 2018-11-8 14:23:33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三位邵子厚的分析】
    如同秦汉之际,三个邵平是否同一人尚存在争论一样,三地宗谱也有三个邵子厚:一是洛谱记载的”溥長子,伯温长孙,雍公曾孙”邵子厚,配曹氏,子于缵,传昭明,再传邵淳邵泽,六传邵忠及浙苏鲁皖族系。二是晋江一世祖子厚,配白氏,子启盛,后依次为致政—德龙—周山,传11世时通公元末迁同安,至乾隆中期部分迁台湾,为新北三重邵氏族系;子厚夫妇的墓葬在邵厝茂林,宗祠、寺庙、老谱均在晋江邵厝村。明代黄仲昭编纂的《八闽通志》,《泉州府志》、《晋江县志》及邵厝老谱,均载子厚为晋江县人,登乾道八年(1172年)壬辰科进士。(世传他57岁登第,则可推算他生于1116年。即小伯温约60岁,小邵溥31岁)。三是常州邵氏影印自南京大学的《毘陵邵氏家乘》,也以邵子厚为一世祖,其子名与洛谱“于缵”相同,配偶不是洛谱的曹氏及晋江谱记载的白氏;但登乾道八年进士,以及生于1116年,却与晋江根据文献与传说推算的生年相同。
     按常理,同科进士中不可能出同名同姓的两个邵子厚(如清康熙朝名臣、山西陈敬在顺治15年殿试中与奉天贡士“陈敬”同名,同登进士,朝廷特地赐名“陈廷敬”以示区别),如再加上同年出生,概率更小。因此晋江与常州的两个同名同姓同年登进士的邵子厚,只有两种可能:一为同一人的“两阶段”,即子厚入闽前住过常州,曾婚配并留下后嗣,被编入毘陵(常州)谱;二是因两宋交替时战乱谱牒遗失,当地邵氏修谱时找不到始迁祖,而挂靠曾任安徽宁国知府、旌德县令的同宗进士邵子厚,以之为一世祖?至于洛谱中的子厚配曹氏,是原籍原配的可能性很小,因1127年金兵佔领洛阳时子厚只有11岁,他若生于洛阳,尚属童年,只能隨父祖逃离洛阳。故“配曹氏”似为几百年后余姚邵仁返迁洛阳,明代以降修谱者的补记,真实性存疑。可以说洛谱雍公至子厚应是可靠的,之后的世系部分属洛阳淪陷几百年后,返迁者或其后裔追记的,错讹难免。但南宋至明清,福建泉州府的晋江与同安,偏处海隅,自成体系,一脉相传;一世子厚至11世时通(晋江),时通至近代20多世(同安),其世系都是代代相承记载下来的,没有受到中原及江浙世系的影响,更不是按枣庄山寨“平均代距法”瞎“统”出来的。——如果此分析”靠谱”,则三位邵子厚最大可能为同一人的三个阶段,即洛阳是他原籍,出生及11岁以前居住地,常州可能是他青壮年时代住地,而晋江则可以完全肯定,是他中老年的居住及归宿地。这种推论类似于“三位邵平实为同一人的不同阶段”。至于哪一段更可靠?作为晋江一世祖的子厚,“係河南洛阳出祖”,”溥公之子”,近日已有1723年老谱原件露面为证,又,更早就有省志、府志、县志几百年记载的有力佐证,其原籍洛阳及移居晋江已毫无疑义,绝不会因近几十年洛谱几修的变动而变化。如此一来,常州子厚如不是入闽前的子厚,则其父、祖又是谁?常州谱载子厚之子名“于缵”,与洛谱相同,但其后之族裔又与洛谱不同,却同”登乾道八年进士”。原因何在?常州邵谱是否其他近支族系挂靠同族名人子厚?——目前还未找到其他谱牒相关的准确记载,以便彻底解开三地谱书“三个邵子厚”,或曰”晋江子厚入闽之前居何处及与常州关系”之谜。亟盼全国各地宗亲,提供更多史料及谱牒证据,共同深入研讨,以便逐步接近真相。
(2018.11.8分篇单独命题,重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10

主题

2290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177
 楼主| 发表于 2018-11-8 14:3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宗族史研究与邵子厚原籍】
(重发旧作,分篇略加修改补充)
1、《谱牒学》是《历史学》的分支,也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的学问。鉴于近百年来宗族与宗族文化被官方主流否定,此学科流失断代十分严重。因此,建议研讨时先找些有关谱牒学经典论著学习,犹如学习某一专业课程前先掌握“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一样。这样可达事半功倍,避免在门外吵嚷不休,言不及义,浪费宝贵的精力与时间。
2、各姓谱牒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既有通例,也有通病。精华如宣传天人合一(指“人类与自然界协调发展”),自强不息,以人为本,以和为贵,尊祖敬宗,敦宗睦族及“五常”即“仁、义、礼、智、信”等;糟粕如宣扬帝王崇拜和极权体制,宣扬官本位及“三纲”,轻视妇女等等。通例即谱牒有一套通用的编纂体例与规则,长期传承并不断完善;通病如“宁滥勿缺”,移花接木,攀附名人,冒认祖宗,虛构功名官职,伪造名人名品(如邵子牙的假“贡丸”、“御厨”)等等。各地邵氏宗谱同样也不能免俗,只是程度不同而己。因此各姓续谱都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遵循通例,纠正通病。——草根出身的五代节度使郭崇韬冒认唐代名将、贤相郭子仪为祖,并拜郭令公之墓,是冒祖的著名典故和千古笑柄;而贫寒出身的北宋名将狄青,富贵后拒绝拍马屁者让他攀附唐代名相狄仁杰(封“梁国公”)的建议,与郭崇韬判若云泥!其他类似正面或反面的事例也多得很。如邵宏渊为抗金名人,邵氏各谱争相编入本族系,应仔细辨析。宏渊似为亢之后,非雍之后,应继续研讨,力求准确。
3、同地同姓不一定同支系。例如福州邵氏的胐山派、武林派与“慎修堂”就不是同一始迁祖,而是分别属于三个不同族系,不同时代不同始迁祖,与温州邵氏多族系类似。温州老会长邵太松近日介绍,他们既反对枣庄山寨胡编乱“统”,也不是各族系各自为”谱“,一盘散沙,而是由总宗亲会邀请名家,帮助各族系审核校对,去伪存真,编好续谱,在此基础上拟修纂成既相对独立,又互有联系的《温州邵氏集谱》,以区别于难度极大的全国“统谱”或“通谱”——这一“集谱”做法可供一地多族系者参考。
     又如台湾三重邵氏,是二百多年前厦门同安迁台宗亲的后裔,约2000人,八十年代即成立宗亲会,活动频繁,并与祖籍地同安经常交流;而台湾其他各地的邵氏则是全国各地迁台者及其后裔,共约18000人(颇类散兵游勇,未形成宗亲会)。因此我曾建议三重邵氏新修的《东陵堂台湾邵氏宗谱》在谱名下加注“福建同安迁台族系”,使之准确,名副其实。遺憾的是该谱印刷时未加,连“东陵堂”的“堂”字也漏印,——因各地称“东陵”的地名不少,仅写“东陵”造成歧义,意思容易误解。所幸邵华泽宗长为台谱扉页题签时,写了“东陵堂”的完整堂号(见照片),不愧大家手笔。
4、邵子厚原籍洛阳,证据确凿。北宋与南宋之间战乱频繁,文献谱牒失散断记十分严重。《建炎以来系年录》虽记载部分史实(如邵溥出仕汴京守城等),但多数语焉不详。南迁各姓谱牒大多丢失。如泉州晋江邵氏老谱以子厚为一世祖,子厚前辈世系空缺(据原谱副本,未完整抄录正本原文的附记)。多年前同安与台湾邵氏续谱时,根据洛谱、古共谱及浙江多地宗谱的一致记载,慎重推论晋江子厚出自洛阳族系,是“靠谱”的。近年因我们坚决反对枣庄伪统谱胡编乱统,山寨头目们为报复,就一再攻击,喋喋不休,诬蔑福建与台湾的子厚裔孙是“仅凭推论”,“攀附洛阳”。其实早在2016年11月初,晋江邵厝村邵天赐老人就已向到访的温州宗亲会会长邵太松,出示1723年修的《温陵邵氏家谱》原稿正本,首页“一世祖子厚”之上注“溥公之子”,下注“肇基始祖,係河南洛阳出祖”,及”生     年乙未”等。见邵太松所传照片)据此谱原稿的附注,晋江子厚出身洛阳,完全可以确定,近年付梓的同安及台湾三重邵氏续谱,以洛系为源流,完全正确!近日已把晋江老谱正本原件首页的照片,通报给关心此事的各地宗亲群,各地均已真相大白。至此,枣庄山寨多年来关于晋江、同安及台湾三重邵氏“攀附洛阳”的所有谣言彻底破产,可谓咎由自取,搬起砖头打了自己的脸。
(2018.11.8分篇重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邵氏文化研讨网  

GMT+8, 2024-3-29 01:40 , Processed in 0.069330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Designed by 999test.cn & 邵氏文化研讨网

© 2001-2013 Comsenz Inc.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